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时必须有一个介入点,医学称为“受体”。安徽医科大学教授、旅居丹麦的谭锦泉博士,在对细胞介素进行系统研究时发现,肿瘤坏死因子可能能够抑制艾滋病病毒受体,从而使人体避免感染艾滋病。
在人体中,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,它们在细胞间传递各种信息,故称之为细胞介素。谭锦泉深入研究了趋化性细胞介素受体和艾滋病的关系。过去人们认为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一种称为CD4的受体感染人的T细胞而侵入人体,谭锦泉的研究发现,艾滋病病人体内的趋化性细胞介素受体CXCR4和CCR3,在艾滋病病毒感染时产生了非常大的改变,说明这两种受体和艾滋病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。而趋化性细胞介素受体“家族”中的CXCR1受体和CXCR2受体则明显受制于另一种炎症介质,即肿瘤坏死因子,也就是说,肿瘤坏死因子对此两种受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。据此,他推断肿瘤坏死因子或许也能抑制这两种受体的“同胞弟弟”CXCR4和CCR3受体,而这两个受体正是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的介入点,如果这个介入点消失,艾滋病毒将无法找到进入人体的“门”。
此外,谭锦泉的研究还表明,艾滋病病人的B细胞和正常人的B细胞在运动功能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,呈明显的运动失衡现象,这提示在研究艾滋病时不仅要关注T细胞,还要留神B细胞,为人类攻克艾滋病展示了新的研究领域。